俄罗斯喊人,朝鲜动兵,一开口就是“10万人”。金正恩这是在救普京,还是在给自己盖高台?我们来细看这场“铁哥们援助秀”的真相。 这不是援助,是表演。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国际政治越来越像娱乐圈?前脚特朗普就职典礼搞“外交剧透”,后脚库尔斯克就上演“金将军支援普大帝”的跨国大合唱。 这一次,库尔斯克州长欣施泰因信誓旦旦地说:朝鲜要派10万扫雷专家,1000名军事建筑师,帮俄罗斯战后重建。 听起来够义气吧?但问题是,朝鲜哪来这么多“扫雷专家”?如果按联合国的标准,全世界真正的持证扫雷专家不过几千人。要真有10万人,金正恩该直接改行搞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了。 更何况,扫雷不是挖萝卜,拿个锄头就能干。这玩意技术门槛极高,一旦误操作,代价不是炸断一根手指,而是人都没了。欣施泰因所谓的“10万专家”,很可能是把工兵、建筑工人、劳力一起算进来了,这波操作,不输保险公司把电话客服写成“客户成功经理”。 俄罗斯的“人力陷阱”,不靠朝鲜,根本没人可用。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更严重了,俄罗斯为何要“进口”朝鲜工人?不是因为情义深厚,而是因为它真的没人了。战争拖得太久,俄军征兵告急,连后方企业都在开出远超战前的工资招人,但根本招不来。战场空了,后勤瘫了,重建无力了。这个时候,朝鲜这波“出人不出钱”,刚好填补空缺。听上去像是“战略合作”,但本质是俄罗斯体制性衰退的一个投影。一个地区大国,为了清理地雷、搭几座板房,要靠另一个经济断崖边缘国家派人来帮忙?这叫强强联合吗?还是一艘沉船救另一艘沉船?
金正恩算盘打得响,人是送的,人情要记账。很多人以为金正恩这波出兵,是“弟弟给哥哥端水”。其实不然,他是精明得很。第一,俄罗斯会付钱。韩国情报部门称,参与战斗的朝鲜士兵最低月薪2000美元。而扫雷与重建人员,也不太可能是义务劳动。这批工资中的一部分会进入士兵手中,更大部分将转为朝鲜政府外汇收入。在制裁层层锁死的情况下,这点钱对朝鲜经济而言,是“血液循环”的新动脉。第二,金正恩是在“攒债”。朝鲜对俄的援助,并非一次性交易,而是政治上的“连续记账”。 他是在逼普京政府欠下“人情债”,希望未来在能源贸易、技术支持甚至制裁松绑上,俄罗斯不得不有所回报。第三,避免被边缘化。朝鲜其实很清楚自己在俄乌战后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极其尴尬。一旦普京转向韩国、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朝鲜立马边缘化。所以现在拼命加码援助,是在锁住自己的战略价值。
这不是强援,是一次相互利用的临时合谋。说到底,朝鲜的“10万人”是一场集宣传、政治、经济于一体的战术演出。俄罗斯确实得到了帮助,但更像是被迫低头——靠“外包人力”撑起国土重建,终究不是什么荣耀的事。朝鲜呢?赚了外汇,卖了形象,也攒了些政治筹码。但这份“战友情”,缺乏经济纽带、制度互信与战略对等,一旦风向转变,极易瓦解。在库尔斯克的废墟之上,他们砌的不是稳固的同盟,而是一座临时的、带有地缘焦虑的空中楼阁。 你怎么看?这场俄朝之间的“劳务外交”,是精明布局还是饮鸩止渴?欢迎评论区开麦。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