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云南日报
杏坛新语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劳欣哲
在融媒体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去中心化、碎片化与可视化等趋势正重塑着信息的传播路径与人们的认知方式,传播主体不再局限于权威机构,个体用户的话语权显著增强,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即时性等特征,短视频、直播等可视化形式更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单向传输的教育模式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已显现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其与数字化教育生态的衔接短板,亟待通过教育范式创新与技术融合应用加以破解。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迈出转型步伐,转向互动化、场景化、沉浸式的传播,以契合新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寻找新的彼岸。
内容生态创新策略。针对内容供给与需求错位的问题,高校需构建内容生态创新机制,突破主流价值与青年亚文化的壁垒,推动两者在互鉴融通中实现创新性融合。其一,高校应采用“主流价值+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形式,将主流价值观与“Z世代”喜爱的网络文化相融合,让理论阐释更具网感。其二,建立热点响应知识库,依据时事热点快速生成相关思政内容。例如,西南交通大学的“热点事件48小时响应机制”结合神舟十八号发射等事件,迅速生成科普短视频,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其三,高校还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地域文化及历史传统,打造有辨识度的网络思政教育品牌。在品牌建设进程中,重视内容的多元化呈现,包含图文、短视频、音频、直播、H5等多种形式,契合学生多样信息的接收需求。
智能技术赋能体系。为解决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缺口,高校需要构建智能技术赋能体系。高校要增加对网络思政教育需要的技术、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门从事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团队,或者与专业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针对技术能力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可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院校进行技术升级及能力建设。另外,要实行“技术+教育”的双导师制度,该措施的重点在于挑选与培育有跨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导师团队,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在选拔导师时注重对其技术能力、教育素养及运营经验等进行综合考量。为保障“双导师制”顺利推行,高校还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及激励机制,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益,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表现出色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导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资源支持,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加强媒介平台协同和提升技术应用能力,高校应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一个多方协同的“育人生态圈”。一方面,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联盟,强化校际间的沟通合作,共享师资资源,构建思政教师互聘互访机制,开展校际教学研讨与经验交流活动,促使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探寻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与方法,推动理论和实践融合。另一方面,可通过建立“高校—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开发兼具政治性、学理性与实践性的思政教育课程与资源。例如,同济大学和遵义会议纪念馆共同打造的项目《校馆耦合,协同育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同济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推动了思政教育从校园课堂向社会场域的延伸,为学生带来了更生动、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实现了理论传授与社会认知的有机统一。
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技术为引擎、内容为内核、机制为保障,借助构建内容生态创新策略、智能技术赋能体系、协同育人机制三大创新路径,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从“传统课堂”迈向“云端育人”的新阶段。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湖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批准号:XJK23QZY003)的研究成果]
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